发布时间:2023-03-07浏览次数:35
今年以来,消费复苏持续为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注入活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达4.65%、贡献率升至94.84%。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需要持续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商品消费的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消费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服务和商品是消费的一体两面,探寻消费新增长点时一个都不能少。服务消费快速兴起成为消费转型的主要方向。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则比其高出12.1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增至46.1%,比2022年同期上升两个百分点。服务消费热度不断上升,今年9月份,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的情况下,服务价格上涨1.3%。服务消费收入弹性较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步替代商品消费,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率先形成体育休闲、托育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商品消费结构性增长空间依然较大,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对个性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商品消费仍会增长,另外农村商品消费增长空间也比较大。
消费转型路线及新增长点日渐清晰,要更快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亟需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尤其是发挥服务消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依然是我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遭遇通胀、加息,经济下行,我国制造业出口面临一定压力,扩大国内消费的紧迫性更强。在供给侧,我国供给优势仍在商品制造,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在需求侧,发达地区和城市中高收入群体消费热点开始由商品向服务转型,对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较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对普通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收入水平及增速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鉴于此,要牵住服务消费这个“牛鼻子”,系统促进“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优先以质量提升扩大服务消费。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各地制定生活服务设施配建规划,推动传统中小型百货商场和社区服务中心整合便利店、菜店、餐饮、家政、维修等消费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支持托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鼓励发展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加强服务业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强化服务业就业增收功能,扩大旅游、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并创造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优质就业岗位,推动信息传输、物流、研发检验、贸易等创新发展,创造高质量岗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服务业发展成本,延续中小企业纾困政策,改善服务业企业用工预期。 (作者:魏国学 魏义方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房家梁】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抓好沿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近8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全国一半,有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在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将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创新策源地。这里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5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中心城市。沿江省市要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接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
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是长江经济带的底色,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 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在产业发展上,沿江省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近年来,沿江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前三季度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92个,协议总投资达3259.7亿元。未来,沿江地区还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开放合作,在全球市场中提升产业竞争力。长江经济带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房家梁】